尝试国际合作 国内药企新药研发探路

2013 年 12 月 24 日4590

  本报记者

  魏国安报道

  11月中旬,德国制药企业默克雪兰诺在北京宣布,收购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抗癌新药BeiGene-290在中国以外市场的开发权。从产品进入临床试验至最终投放市场,百济神州可获得最高达1.7亿欧元的收益。5月末,默克雪兰诺已收购百济神州另一抗癌新药BeiGene-283的海外市场开发权。

  这是国内医药研发机构与跨国企业合作的又一典型案例。

  而此前10月末,复星医药(600196,股吧)发布公告称,其旗下控股重庆复创医药研究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向瑞士一家公司转让两个化合物,整体转让费3.88亿欧元(约合32亿元人民币)。对于这笔交易,有媒体质疑买方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这让复星医药高达32亿元的转让计划看上去有些缥缈,未来实现概率难以预料。

  合作基于高效创新

  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百济神州创始人、科学顾问委员会王晓东及其团队作为后盾,百济神州的科研力量在国内算得上雄厚,而收购方默克雪兰诺,是德国除拜耳之外第二大制药公司,2010年销售额达78亿欧元,目前每年全球投入约18亿美元用于研发。

  据了解,BeiGene-290和BeiGene-283是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靶向型抗癌制剂,两个化合物是针对不同的靶点。根据双方协议,上述药物在中国的开发和商业化由百济神州负责,而在全球其他地区则交由默克雪兰诺负责,百济神州享有分成收益。

  双方最初合作的BeiGene-283是第二代原癌基因编码丝/苏氨酸特异性激酶(BRAF)抑制剂,较罗氏公司研发的第一代BRAF抑制剂在临床前试验中体现出了明显的性能提升。该药在澳大利亚已经通过了临床审批流程。

  王晓东介绍,BeiGene-283相比第一代BRAF抑制剂有很大突破。第一代BRAF抑制剂用于治疗基因突变的黑色素瘤,但达约有一半的患者对于第一代抑制剂的疗效并不显著。BeiGene-283针对第一代抑制剂的一些缺点,在药物化学、药物代谢方面和机制方面做了一些改进。在临床前试验中发现,BeiGene-283在大肠癌和肺癌上也有效果。这也正是合作方感兴趣的原因。

  据介绍,百济神州并无涉入药品生产和销售领域计划,而是希望能够专注于原创药研发。只不过目前所选的靶点基本上是别人做过的,属于仿创药,而这主要是因为做新的靶点探索,风险概率太高。

  国际化运作能力待提高

  默克雪兰诺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郭峰表示,签约只是合作的开始,BeiGene-283是5月底签约的,从那时起,双方已经召开多次联合会议,从临床开发策略到中国以及全球注册,这种战略合作是一种能够双赢的模式,能够尽快对该BRAF抑制剂进行首次临床试验,直至二期的验证干预,如果成功,则探索出一个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业内人士认为,国际领先制药企业高价收购中国自主研发新药,既反映了中国新药研发能力取得明显提升,得到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可,同时也凸显了国内制药企业在国际化方面仍面临一些瓶颈制约。BeiGene-283可以借助默克雪兰诺的国际网络迅速实现全球化开发和商业化,这是百济神州无法单独完成的。国内企业在研发实力增长的同时,其国际化运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投入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大量人才回国效力,这几年中国新药研发能力提升很快,成果越来越多,可以用欣欣向荣来形容。从仿制药到仿创药,再到创新药,中国新药研发即将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王晓东介绍。

  然而,在难得的大发展机遇面前,一些瓶颈制约也越发明显。目前国内新药审批时间过长、临床研究经验不足、研究标准与国际不接轨,再加上国际竞争激烈,这些都困扰着中国自主研发新药走出国门、占据海外市场。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埃及32%、阿根廷50%、印度70%、巴西78%、厄瓜多尔90%以至许多非洲国家100%的医药市场份额都被跨国医药公司占据。跨国企业经过多年的激烈竞争和疯狂购并,已经形成了少数跨国医药公司统治国际医药市场的局面。

  探寻国际合作新路径

  随着国家对民生、健康与新药研发投入的增加,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的实施,一些有战略前景的本土制药企业开始重视产品结构升级,不断投入,从低附加价值的原料药和仿制药转型到高附加价值的高难仿制药、仿创药和新药的开发销售。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药研制将更加突出“创新药物研发、大品种技术改造、专利到期药物研究、平台建设”等重点,力争自主创制30个创新药物、改造约200个药物大品牌、突破20-30项关键技术,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药物创新体系。

  相关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国内医药市场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而快速增长,2009年进入全球前十,2010年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列全球第三,预计2015年前后有可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中国医药(600056,股吧)市场的巨大空间,也吸引着跨国医药企业纷至沓来。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中国市场的开发,并针对中国市场深耕挖潜,不断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渗透,纷纷在中国延伸产业链,开始向制造研发上游发展,同时积极寻求各方面的商业和研发合作机会。

  2012年,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海正持股51%,辉瑞持股49%)和先声默沙东(上海)药业有限公司(默沙东持股51%,先声药业占股49%)分别成立,合作开发中国市场。2013年,美国安进公司与浙江贝达药业共同宣布将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共同推进安进公司抗癌药物帕妥木单抗在中国的市场化。

  合作研发方面,2011年年底,阿斯利康与和记黄埔医药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抗肿瘤药沃利替尼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审批和销售。2012年6月,德彪制药集团与苏州爱斯鹏公司就抗肿瘤新药ASP-08126的全球开发及商业化达成排他性许可协议,德彪制药将负责该新药今后的临床开发及商业化。2012年9月,阿斯利康旗下MedImmune和药明康德旗下WuXiAppTec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从事免疫系统及炎症疾病药物MEDI 5117的研发和商业化。

  在投资方面,跨国医药公司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态度,方式上更具可操作性。2008年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成立,到2012年末,该基金已在中国市场上投资5.4亿元,涉投企业包括浙江贝达药业(拥有第一个国产抗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物盐酸埃克替尼)、南通联亚药业、上海亚醇生物科技、信达生物制药、上海复星普适医药科技等。2012年9月,联合博姿投资5600万英镑认购南京医药(600713,股吧)股份通过非公开发行的12%的股权,同时开展一系列的战略合作,加强对中国医药商业领域的渗透。

  专家表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医药企业一方面需不断提升自主研发实力,形成具有核心技术的竞争硬实力,同时也要合理利用跨国药企的资金、研发能力和国际化渠道走向主流市场,这将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药企需认真对待的问题。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