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

2015 年 6 月 6 日3000

北极星输配电网讯: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强大的加工贸易为我们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立下了汗马功劳。

时过境迁,中国制造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今年春节期间,日本的马桶盖火了。很多中国人不远千里跑到日本,就是为了捎几个马桶盖回来,看起来挺可笑,也引起了很多人对中国制造的担忧。

消费者海外代购、抢购潮一波接着一波,令人尴尬的“马桶盖”风波之后,近日中国游客又爱上了日本菜刀。

真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吗?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大而不强是我国制造业的真实写照。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早在2012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3306.8 亿美元,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1.5%,而工业发达国家均大于35%,美国、德国等甚至超过40%;制造业增加值约占我国GDP的32.6%,但其能源消费却占全国能耗的58%。

在国际产业链分工的链条中,我国始终处在低端制造的位置,只能做些附加值低、利润微薄的加工贸易。在2008 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土地、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全部都在消逝,再加上营商环境持续恶化,导致很多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工厂选择外迁或是迁回本国。

制造业全球范围内潮头再掀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制造业再次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比如美国制定“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英国抛出“高价值制造”战略。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对我国制造业提出挑战。

服务业替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工业化的客观规律,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印证,我国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除了极个别人口少、面积小的发达国家(或者说高收入国家)依靠的是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强国。美国虽然整体淘汰了一些传统制造业部门(例如家电),但资源却不断向新的产业聚集,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新兴产业领域,美国占全世界的比重其实并不低。日本企业虽然将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转移到国外,但仍然将核心部件的生产和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母工厂”保留在国内,以至于在遭受地震和海啸之后,全世界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的供应链都受到影响。

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纷纷抛出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国家战略和计划,美国制定了“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抛出了“工业4.0”;日本开始实施“再兴战略”;韩国搞了“新增动力战略”;法国也提出“新工业法国”等。这些战略措施中包含的政策具有的共性包括:对新兴产业的补贴和扶持;对前沿技术(未来技术)研发的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对竞争环境的优化;对新产品市场的培育;对人才培育的改革。发达国家希望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调整重获在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可见,即便是最先进的国家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制造业,而是不断实现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与升级。

0 0